马克龙会成为中国多极世界倡议的“知音”吗?

国际风云

发布时间:2023-04-09 11:00

作者: 明叔
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
微信ID:laomingdashu

1) 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是近期中国外交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为突破美国外交包围与封锁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主动外交行动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此访,中法之间在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方面迈出了一大步,通过发布内容广泛的联合声明,中法增强了战略互信,向外界传递出中法关系在中国与西方主要大国关系中,率先恢复到积极、健康和建设性的模式。在美国积极推动建立西方反华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马克龙到了中国,得到了礼遇,并在访问结束时说出了“中法友谊万岁”这句话,这恐怕会让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内心五味杂陈。

2) 对于美国来说,要以“合纵”对付中国,现在仅剩下理论上的可能性。 美国在中国的“家门口”——东盟地区,除了可以偶尔挑拨一下菲律宾,要调动其他国家参与遏制中国,已经完全不可能。在美国自己最在意的欧洲方向,马克龙这次在对华关系上走出了一条欧洲战略自主的道路,肯定会让美国非常失意。没有欧洲大国法国的全力支持,美国想要遏制中国,几乎是“白日梦”。

3)在支持欧洲走战略自主之路方面,中国原本对德国寄予了厚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的综合国力甚至超过法国。 但是,过去几个月,德国在对华关系方面的“两面性”和“软弱性”暴露无遗。 德国总理朔尔茨也访问了中国,并在中德务实合作方面收获了不错的进展。但是,德国在坚持战略自主方面远不如法国。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被美国在其领土上驻军,要想实现独立自主,可谓“先天不足”。这一届德国政府,各党派势力交织,朔尔茨缺乏一锤定音的魄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德国执政联盟中的“绿党”,几乎成了美国在德国的利益代言人,德国这一届政府在谋求独立自主方面,也存在“后天失调”的问题。

4)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关系。 中美博弈,中国肯定要在国际社会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今天,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美国是主要矛盾,中美博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美欧之间,我们对美坚决斗争,对欧适当让利。在欧洲内部法德之间,我们对法国尽量多一点礼遇、多给法国一些实惠。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要想毁掉美国“合纵”的努力,就一定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一定要让对中国好的国家更多获利,要让那些为虎作伥、死心塌地帮着美国遏制中国的国家,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并遭受相应的损失。

5)中美博弈的态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别看美国嘴上叫嚣得很厉害,但是,这不过是“走夜路吹口哨,自己给自己壮胆”。美国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广泛的反华国际统一战线。到最后,美国能调动的国家,翻来覆去,不过就是“五眼联盟”,以及其他一些美国的“小跟班儿”。

6) 在马克龙写下“中法友谊万岁”这句话的时候,还有两个国家一定也会感到非常落寞。 一个是英国,这个衰落了几十年的国家,目前经济上面临诸多困难,本来通过跟中国发展互利共赢的关系,可以让英国再多获得一些喘息的时间,但英国的政客偏偏不这么想,非要脑袋进水,抱着美国大腿遏制中国。随着美国在中美博弈中的颓势不断显现,随着欧洲的德国和法国等,都在不断从跟中国的互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英国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尴尬。

另外一个感到落寞的国家,是日本。近现代以来,日本长期领先中国,现在,日本的综合国力再次被中国远远抛在身后。对此,日本一些人心里很不适应,总想着跟中国较劲儿。美国遏制中国,让日本一些短视、卑鄙的政客,看到了“打垮中国,在亚太地区当美国副手”的可能。可是现在,环顾全世界,日本的国际影响力跟中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一段时间以来,全世界主要大国的领导人纷纷到北京访问,中国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的关系,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提出各方关注的政治解决方案等,这些都是以今天日本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7)马克龙在广州期间,听了一曲中国艺术家用千年古琴演奏的千年名曲——《高山流水》。 我相信,这个曲目的选择,一定不是“意外”。 中国的用意非常明显,希望在美国企图发动新冷战、搞乱世界的时候,中法可以在坚持多边主义、倡导建立多极世界、走独立自主道路方面,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知音”。

8) 应该说,法国在这方面,是有一定基础的。 早在1964年,法国就成为跟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直到八年后,中英才建交。而中美建交,则要等到15年后。法国在对华政策上坚持独立自主,是有历史传统的。被称为“戴高乐主义”的法国外交和战略思想,更是法国坚持走独立自主之路的重要体现。跟德国不同,法国拒绝让美国在本国驻军。此外,法国在1966年到2009年之间,在长达43年的时间里,曾一度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如果说,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除了美国之外,哪个国家最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答案一定是“非法国莫属”。

9)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国际局势异常复杂。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敌友界限”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对于中国国内的民众来说,对此也要有心理准备。 美国政客“再坏”,我们也会与他们保持沟通,但我们这么做不是因为对美国政客“抱有幻想”,而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本来就是大国博弈之间的常态,这也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之一。中国跟日本的关系、跟澳大利亚的关系、跟法国和德国的关系,同样如此。我们要保持一分“平常心”,不要一惊一乍。 在运筹复杂的大国关系中,只要抓住最核心的一点就可以了,这个核心点就是,只要能减轻美国遏制中国压力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去做,只要有利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去做。 归纳起来,就是“原则要坚定,但战术要灵活”。所以,接下来,如果中国跟日本展开沟通,邀请澳大利亚领导人访华,大家不要觉得,中国跟这些国家的关系会发生突破性进展,也不要觉得,中国没有必要跟他们沟通。

10) 对于法国能否坚持走战略自主的道路,能否成为中国多极世界倡议的“知音”,我们目前不妨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法国有坚持独立自主的传统,但是,法国也有“长袖善舞”、“两边通吃”的倾向。法国的“软弱性”和“两面性”没有德国那么厉害,但依然有。对此,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美国以外的国家,中国的斗争策略很明确,那就是“能拉拢就拉拢,能分化就分化,能合作就合作,能少一点斗争就少一点斗争”。

“将军赶路,莫追小兔。”

今天,对美斗争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至于中国跟其他国家的关系,能缓和则缓和,即便要斗争,也要保持节奏和力度,不能中了美国“田忌赛马”的圈套。

还是那句话,欧洲跟美国在种族、宗教、文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联系,远远高于他们跟中国之间的联系。更何况,二战之后,美国长期对欧洲国家进行渗透、控制,培养了一大批“精神美国人”。中国要说服欧洲国家掉转“枪口”反抗美国霸权主义,这不太现实。但是,只要在中美激烈博弈的时候,有影响力的欧洲国家不死心塌地地跟着美国一起遏制中国,这对中国外交来说就是积极的进展。只要美欧在遏制中国方面不能完全步调一致,美国要单打独斗,一个人带着一群“小跟班儿”来遏制,就会非常吃力。

五年前,我们说中美博弈是一场持久战。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一句,这场持久战正在进入中国的“舒适区”。中美在一些局部争夺中,已经可以互有攻守、互有胜负了。

此时此刻,我们还是要戒骄戒躁、稳扎稳打,继续坚持“统一战线”的思想、继续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继续坚持用“王道”应对“霸道”。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中国在对抗美国霸权主义方面的韧性、智慧和能力,并因此选择保持中立、跟美国保持距离。

中美博弈虽然是一场持久战,但是,一旦过了中局,一旦突破了一些临界点,美国霸权主义的溃退会以加速度进行。

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